[摘要]從前的人,除了返工搵食(上班討生活),最多在家里看看電視,消磨一兩個鐘頭,有的還要進修,業(yè)余讀點書充實自己,或者培養(yǎng)一兩種業(yè)余愛好,彈彈琴下下棋。
作者:顏純鉤(騰訊·大家專欄作者,資深編輯)
美國舊金山,一個俄羅斯“大只佬”(大塊頭男人),一手提著竹籃,竹籃里放著他的嬰兒,另一只手拿著手機,一邊在公園里走,一邊看手機。突然他轉頭大叫:“老婆,我捉到精靈了!”
他老婆跟在他身后不遠,也在看手機,顯然也在捉精靈。
這一幕發(fā)生在我兒子兒媳面前,他們正在公園里散步,只是還不至于邊走邊用手機在捉精靈。
我問他們:那你們有沒有捉精靈呢?兒子把他手機里的各種精靈給我看(我們在通視象電話),各種造型古怪可愛活潑的精靈,用手指篤一下,那精靈就會跳起來,發(fā)出怪聲。
這個官方譯名為“精靈寶可夢GO”的手機游戲,近日在美國日本等國造成狂熱。臺灣中天電視陳文茜的節(jié)目作了深入介紹,香港明報也用了一整版來介紹這個手游狂潮。
游戲截圖
據說是任天堂以前的一個游戲與谷歌地圖結合的玩法,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結合起來,產生“協同效應”,讓游戲者有了全新的體驗。
據說精靈會在不同的標志性地點出現,到了某個地點,用規(guī)定的方法捕捉精靈,然后以游戲道具訓練牠,之后可以接受挑戰(zhàn)或挑戰(zhàn)他人。
游戲吸引玩家走出家門,到一些特定地方捕捉精靈,如果用走路或騎單車的方式,可以為精靈增值提升力道,但駕車就不行,因為時速超過二十公里就無效。
有報道說任天堂可能會接受一些商業(yè)資助,就是某個機構給了錢,任天堂就可以把一只精靈設置在這個機構附近,各方玩家擁至,人流就很可觀了。
以上都是從不同管道聽來的,初步印象是,這是一款迄今為止可令不同年齡性別的人都為之狂熱的手機游戲。在如今網絡和手機游戲鋪天蓋地的大環(huán)境下,“精靈寶可夢GO”有機會席卷全球,而且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。
把兩種不相干的東西湊合到一起,形成一種新東西,我記得以前日本人發(fā)明“隨身聽”,就是把“散步”和“聽音樂”兩件事湊到一起,那也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。
一個香港年輕人對介紹女朋友給他的人說:我將來的老婆一定要支持我玩游戲,最好她自己也“玩埋一份”——玩游戲成了他“拍拖”的前提。
香港的父母親在買計算機給孩子之前,最大的煩惱是有了計算機,如何節(jié)制孩子玩游戲,兩代人之間的沖突都由游戲開始。
香港交通工具上,時?吹侥贻p人東倒西歪打瞌睡。年輕人一大早無精打采,不必審問,一定是昨晚玩游戲玩到三更半夜。而那些家庭主婦和寫字樓白領少女們,人人在手機上玩同一款的游戲,而且都旁若無人。
人從來沒有如此沉迷于游戲,也從來沒有花那么多時間、精力和金錢在游戲上面,與其說現在是計算機的時代,不如說是游戲的時代,而從今以后,游戲會越來越花樣繁多,越來越吸引人,越來越像毒品一樣,讓人成癮。
上世紀八十年代,計算機游戲剛剛流行,當時大多是“街鋪”,一個小店裝置十來部游戲機,玩家投入硬幣就可玩幾個來回。當時流行的有“俄羅斯方塊”、“捉鬼”、“打麻鷹”等等,孩子們小時候,我也帶他們去玩過,但也只偶一為之。
當時,已經有社會學家對游戲機現象作出分析,認為玩計算機游戲容易使人忘記現實生活的煩惱,得到暫時滿足,勝則虛驕,敗則沮喪,而沉迷于計算機游戲更可能有礙正常社交。當然,畢竟玩的人不算多,對整體社會影響不大。
等到計算機普及起來,各人都可在家里,不費分文玩?zhèn)天翻地覆,那時玩游戲就成了一種生活方式,人人都可上癮,家家都在吵鬧。
可以斷言,“精靈寶”一定風行全世界,美國已經因為玩家太集中造成交通堵塞,也有人為此在公園里打架。隨著游戲深入人心,商家一定設計更貼身、更刺激、也更黏人的游戲來俘獲不同年齡性別的人,除非你有巨大克制力,否則都很難不落入他們設計的陷阱,一掉進去,你就出不來了。
從前的人,除了返工搵食(上班討生活),最多在家里看看電視,消磨一兩個鐘頭,有的還要進修,業(yè)余讀點書充實自己,或者培養(yǎng)一兩種業(yè)余愛好,彈彈琴下下棋。沒有游戲的日子,也可以過得很充實,精神飽滿,身心愉快,對于自己的人生都有可以預期的、追求的未來。人們熱衷于交流思想,互相有關懷,對于社會事務也主動參與,那是因為我們的閑暇并不用在游戲上,我們讀書交談,都是精神生活的需要,我們都知道應該涉足不同的知識,引領我們攀登更高的思想境界。
追求思想的深度和廣度,現在說起來,可能令年輕人嘲笑,世界已經不以我們那個年代的規(guī)則運行。說起來,游戲本身未必都不好,不好的是沉迷游戲,作為消遣,每日有一點零碎時間“換換腦筋”,調整一下工作疲勞,應該也沒什么壞處。問題是現在的游戲不只是讓你零星消遣,它是千方百計要讓你沉迷,只有你沉迷了他的游戲,你才不會對別的游戲起興趣,他們通過各種不同的誘惑,一時賞你,一時又罰你,讓你成功,又讓你失敗,把你玩弄于股掌之上,讓你欲罷不能。
一個人沉迷游戲,用盡了自己的閑暇,他還有多少時間和精力關心其他的事?因此新聞越來越短,一本書的內容用幾句話概括,手機和網絡上充斥無數貌似人生智慧而實則是小聰明的“格言”。
人生智慧不在那些朗朗上口的格言里,人生智慧在前人的著作里,那是前輩對歷史文化的深入考察,是他們豐富閱歷的結晶;人生智慧也在自己的思考里,自己經歷的正反經驗,用自己的思想去觀照,從中抽取一些普遍規(guī)律,再經反復印證,最后留下來的感悟,足以照亮你精神世界的幽微角落。
但沉迷游戲很輕易地侵奪一個人的思想空間,游戲時不容思想活動,游戲也不容任何知識吸收作思想活動的儲備,游戲是思想的天敵,而現在,游戲把思想徹底打敗了。
玩游戲不用腦,足夠刺激,贏了有快感,輸了雖然不快,但輸了有機會再贏,也就是快感永遠都可以期望。思想通常是吃力的,要看很多書,多方吸收不同來源的信息,要解剖自己,解剖世界,反復思量辨證,雖然一旦豁然開朗,人也有如新生,但那是精神的升華,不是感官上的痛快。人是感官的奴隸,在那些不斷刺激感官的游戲面前,人都匍伏在地,三呼萬歲。
將來的世界是游戲的世界,等機器人普及,人們更多閑暇了,游戲會更精進普遍。那時沒有人會拒絕游戲,世界上只有兩種人,一種是只游戲而永不思考的,一種是玩游戲又會讀書思考的,前者占絕大多數,后者只占少數,前者被人統(tǒng)治,后者統(tǒng)治人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本文系騰訊《大家》獨家稿件,未經授權,不得轉載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關注《大家》微信ipress,每日閱讀精選文章。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