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春的一個清晨,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云仙村,71歲的老漢胥萬澤與老伴陳彩萍背著竹簍,扛著鋤頭走出家門,到自家地里種苞谷。一路上,黃燦燦的油菜花順著淺丘起伏,綿延到遠山,小麥剛剛抽穗,山間清風送來桃花、梨花的芬芳,這是一年里最好的光景。再往前走,遠遠能望見座石塔,塔邊有座石橋,老胥的苞谷地就在橋邊。
勞作了半晌,胥萬澤在古塔下挑了個陰涼地,抽起了葉子煙。自打分產到戶后,這塊地分給了胥家,那時地里便有這座古塔了。父親告訴他,“天龍蓋地虎,寶塔鎮(zhèn)河妖”,河邊有塔,自然就是鎮(zhèn)妖怪的了。直到鹽亭文管所馮青春所長來到這里,胥萬澤才得知這是字庫塔,是過去讀書人焚燒字紙的地方。
2016年3月,我與馮青春來到云仙村。與中國大地上那些高聳入云的古塔不同,云仙字庫塔高不過5米,六面形樓閣式,殘存四層,漸次內收直至塔頂,轉角處挑角、屋脊、檐口清晰可見,底層有個拱券形洞口,上書“敬惜字紙”四字,過去從這里送入字紙,煙則從塔頂?shù)某鰺熆陲h出來。
字庫塔第二層刻有碑文,記載著古塔的歷史,碑文風化斑駁,脆弱得仿佛一陣風吹過就會掉下來。我撥開叢叢雜草,一個個名字映入眼簾,“胥志平”、“陳世昌”、“杜元芳”……此外還有“金池山蠶姑會捐銀二兩”、“高燈場大成會捐銀一兩”等字跡,落款為清同治元年(1862年)。由此看來,當年修建字庫塔,不僅蠶姑會、大成會這些民間組織捐出銀兩,以胥姓為首的鄉(xiāng)民更是踴躍捐資。從這些密密麻麻的名字看,少說有幾百人參與,可見修建字庫真乃一時盛事。
字庫塔,也稱字庫、惜字塔、焚字爐、敬字亭等等,顧名思義,是古時焚燒字紙的塔形建筑。古人認為文字神圣而崇高,字紙(寫有文字的紙張)不應隨意丟棄,哪怕廢紙也需洗凈焚化。
敬惜字紙的信仰,是伴隨著文字的出現(xiàn)而產生的,“昔者倉頡作書,而天雨粟,鬼夜哭”,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及其門人編纂的《淮南子》,形象地描繪了倉頡創(chuàng)造文字之后道破天機、驚動鬼神的力量。后殷商時期甲骨文產生,文字被刻在甲骨上,用來書寫卜辭,也有占卜、驅鬼、預知未來的功能,它掌握在一個叫“貞人”的階層手中,可見文字一出現(xiàn)便有著絕通天地的力量。
時至宋代,對文字的崇拜逐漸演變?yōu)閷ψ旨埖木聪,宋人張舜民在《畫墁集》中寫道,宋人王曾之父愛惜字紙,看到被遺棄的字紙,哪怕落于糞穢之中,也要拾起用香水洗凈。有學者根據《畫墁集》的記載,提出字庫塔起源于宋代,不過中國迄今并未發(fā)現(xiàn)宋代字庫塔,而宋代的廢舊字紙經常被重復利用,也就沒有入爐焚化的道理。
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字庫塔起源于明代,廣東省南雄市平林字庫塔建于明永樂二年(1404年),為孔子后裔伯道所建,是迄今中國發(fā)現(xiàn)的最早的字庫塔,四川蓬安縣騎龍字庫塔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(1614年)。有意思的是,王曾的故事在明代被凌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