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最高領導人3年前的提法,今年底悄然變化
撰文| 傅凝
不知道政知見(微信ID:bqzhengzhiju)這么說合不合適:領會好昨天(12月20日)出版的《人民日報》,就更能明白當天的《新聞聯播》的頭條。
《新聞聯播》頭條,是政知君和同事們等了三天的重磅消息: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。
而當天的《人民日報》,有兩篇緊挨著的重要文章值得一讀,一篇是中央政治局委員、中宣部部長黃坤明發(fā)表在6版的讀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》的文章,另一篇是財政部部長肖捷發(fā)表在7版的《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》一文。
年度之外
讀者大概要發(fā)問了,這究竟是什么意思?
如你所知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年度例會,主要任務是總結今年經濟工作,部署來年具體安排。而要弄明白明年大事怎么辦,就需要讀懂兩大背景:一是過去五年,治國理政究竟如何布局?二是未來五年,中央又要怎樣謀劃。
黃坤明文章里重點談了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》第二卷,這部500多頁的著作匯集了最高領導人過去五年的各方面重要論述;肖捷的文章已收錄在10月出版的《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》,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當天發(fā)表,“趕巧了”。
當然,政知君說的不只是這兩篇文章,而是文章背后的大背景,大背景里蘊含的深意。
事實上,今年的年度例會,其意義遠在年度之上。
政知見(微信ID:bqzhengzhiju)注意到,之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,大多總結回顧的是過去一年的工作。然而今天仍舊不是。
之所以說“仍舊”。是因為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,特地總結了十八大以來五年的3點寶貴經驗:新常態(tài)、供給側、穩(wěn)中求進。今年的會議,在去年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過去五年。更重要的是,提出在五年實踐中“形成了以新發(fā)展理念為主要內容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”——
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,是5年來推動我國經濟發(fā)展實踐的理論結晶,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,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,必須長期堅持、不斷豐富發(fā)展。
如果讀不懂過去五年,那就甭提未來五年怎么干。
當然,年度例會重點是安排來年怎么辦。政知君注意到,今年這次會不僅僅提的是明年,它首先點出了今后3年的三大攻堅戰(zhàn):防范化解重大風險、精準脫貧、污染防治。
今后3年,也正是十九大報告強調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時刻。
所有的問題都有故事
明年重點任務,中央提出了8條。當然,三大攻堅戰(zhàn)也在這8條之中。
中央在總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時就提到,過去5年,我們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(fā)展新戰(zhàn)略。
中央屢屢提到的“問題導向”什么含義?
政知君的理解是:每個重要舉措的詞語背后,都能看到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。
例如,8項任務中提到了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、“擇校熱”、“大班額”等突出問題,解決好嬰幼兒照護和兒童早期教育服務問題。
政知見(微信ID:bqzhengzhiju)的東家相當關注都市新聞和社會話題,擇校熱、“兒童早期教育服務”這些表述,不由得讓人想起社交媒體熱議的“學區(qū)房”、保姆虐童、幼兒園裝攝像頭……
再例如,加快推進生態(tài)文明建設作為專門一項議題位列8項任務之列。中央表態(tài):只有恢復綠水青山,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。
聯系到此前央視《新聞聯播》曾用1/6時間通報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自然生態(tài)問題、處理一批領導干部,以及之后甘肅花大力氣整治環(huán)境、恢復生態(tài),才能發(fā)覺這樣的論述究竟有多大分量。
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。”
誠哉斯言,掃清人民美好生活路上的障礙,執(zhí)政黨責無旁貸。
悄然變化
當然,年度例會特地提到“防范化解重大風險”,也能讓人想起兩年前的股市波動、公安部入駐證監(jiān)會、國家隊“救市”、徐翔案、險資高歌猛進、某些企業(yè)海外擴張……
又或許有人要問,這些問題不都解決了嗎?
是的,這些短期的問題部分得到治理,但是如果不長遠謀劃,從制度上來鞏固,你怎么知道未來的某一天,另外一個“灰犀牛”或者“黑天鵝”又在哪里冒出來?
于是,中央明確提出,“防范化解重大風險”,重點是防控金融風險,要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,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、金融和房地產、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(huán),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和處置,堅決打擊違法違規(guī)金融活動,加強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監(jiān)管制度建設。
首次出現的三個“良性循環(huán)”引起了政知見(微信ID:bqzhengzhiju)的注意。
因為在今年7月,時隔五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是一個循環(huán)——“促進經濟和金融良性循環(huán)”。五個月過去,“一個”變成了“三個”。
這個變化,足見中央的把握非常準確。的確在過去幾年,中國經濟存在明顯“脫實向虛”的問題,大量資金沒有投向實體經濟;一線城市普遍存在比較嚴重的資產泡沫,最近幾年居民的杠桿率大幅上升至接近40%;金融監(jiān)管部門步調未盡一致,還存在監(jiān)管真空,監(jiān)管套利等問題。這些風險,的確到了需要花力氣消除的時候了。
政知君注意到,還有一個論述發(fā)生了重要變化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”時,提到三個“轉變”:要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(chuàng)造轉變,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,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。
這樣的表述似曾相似。
其實,早在2014年,習近平在視察河南(就是首次提出“新常態(tài)”的那次!)時,曾經提到,“要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(chuàng)造轉變,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,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”。
三年過去了,“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”被“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”悄然代替。聯系到前不久,習近平赴徐州重工勉勵中國制造業(yè)、為實體經濟鼓勁,這個變化的確意味深長。
中產的煩惱
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,政知見(微信ID:bqzhengzhiju)心頭一個疑團獲解。
這個疑團就是:我們究竟是不是中產階層?
中央得出的判斷是,我國已經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。
其實在兩年前,某外國投行一份報告就提出,中國的中等收入群體人數達1.09億名,超越美國9200萬名的中等收入群體,成為中等收入群體人數最多的國家。
關于中等收入的認定,有兩種方式,一是絕對標準模式。早在2005年,國家統(tǒng)計局將年收入6萬元至50萬元之間的人群定位為中等收入人群。二是相對標準模式。收入中位數的50%或75%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收入下限,收入中位數的1.5倍或2倍為上限。
不論標準如何界定,發(fā)展“橄欖球型”社會是中央努力的方向。
習近平強調:“擴大中等收入群體,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,是轉方式調結構的必然要求,是維護社會和諧穩(wěn)定、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。”
國務院發(fā)布的《關于激發(fā)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(xiāng)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》就提出“不斷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”。“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”也納入“十三五”規(guī)劃綱要。
如今,既然我們擁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,那么我們就有了世界上最大的“中產煩惱”。諸如前面提到的“擇校熱”、嬰幼兒照護、性別歧視、身份歧視、養(yǎng)老險統(tǒng)籌、網上信息詐騙……
更讓人關心的,是住房問題。
本文開頭提到肖捷發(fā)表在《人民日報》的文章,因為提到了“房產稅”,一度引起網上熱議。不過在5000多字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里,并沒有出現這三個字。
政知君注意到,在十九大、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的基礎上,有了更為細化的安排:
要發(fā)展住房租賃市場特別是長期租賃,保護租賃利益相關方合法權益,支持專業(yè)化、機構化住房租賃企業(yè)發(fā)展。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(wěn)健康發(fā)展的長效機制,保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連續(xù)性和穩(wěn)定性,分清中央和地方事權,實行差別化調控。
可以預期,醞釀多時的長效機制有望明年破冰,而房產稅是否作為“長效機制”中的一項安排,值得觀察。
既然提到長效機制,“限購”、“限價”這樣的行政手段、短期干預,會否被市場化調節(jié)機制取代,是一個太多人關心的重要議題。
校對| 項戰(zhàn)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