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月8日,在鋼城區(qū)辛莊鎮(zhèn)侯家臺村的溫室大棚里,一袋袋黑木耳菌包從棚頂墜著,一列列排開,掛滿了木耳。大棚外的過道上種滿了腰葫蘆,已經全部收獲,只剩下正在枯萎的葫蘆藤。侯家臺村黨支部書記侯學斌一邊仔細察看木耳的長勢,一邊叮囑工人們種植注意事項。
為了實現(xiàn)產業(yè)脫貧,侯家臺村去年流轉了20多畝閑置土地,發(fā)展木耳和腰葫蘆。侯學斌告訴記者,種植木耳不僅管理簡單,而且在周圍種植得不多,他對木耳種植信心滿滿:“我們一共種植48000株木耳,每一個凈賺近1塊錢,一年可以種植兩季,全年下來掙個8萬塊錢沒問題。這種腰葫蘆按照合同大約10元一個,今年收獲了1萬個左右,也能賺到10萬元左右,這些收入的一部分將直接用于補貼貧困戶,加上其他的扶貧產業(yè),我們有信心按時實現(xiàn)全部脫貧。”
侯家臺村是省級貧困村,全村1371口人,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就有700多人,經過兩年多努力,現(xiàn)在村里還有42戶113位貧困人口?粗@位干勁和信心都十足的村支書, 很難想到他其實是一位“救火書記”。
去年9月份,侯家臺村原黨支部書記因為其他原因辭職,作為村主任的侯學斌被鎮(zhèn)黨委任命為村黨支部書記,主持村里的工作。“當時家里人并不很支持我,因為我們村是省級貧困村,擔子太重,有的村民也不看好我。”說到這里侯書記長長地嘆了一口氣。
“當時雖然有一些猶豫,但是鎮(zhèn)黨委政府非常支持我,而全村精準扶貧攻堅到了關鍵時期,我如果不頂上去,村里的工作就可能脫節(jié),所以我就決定挑起這個擔子。”侯學斌說。侯學斌敢擔起這個擔子還有一個原因,就是看到國家大力扶貧的政策,而他的心里也有一個全村脫貧的小藍圖。“產業(yè)扶貧是讓貧困戶脫貧最有效也最長效的辦法,我們村里現(xiàn)在有4大產業(yè)脫貧項目,引導好了,完全可以帶領全村脫貧。”侯學斌說。
侯學斌邊說邊帶記者到了55歲的貧困戶侯家貞家中。侯家貞身體不方便,無法承擔重體力勞動,也不能外出打工,沒有多少收入來源,加上妻子患有重病,是村里的困難戶。村里為了讓他脫貧,向他推薦了家兔養(yǎng)殖這個項目,春季一次養(yǎng)了24只兔子,現(xiàn)在已經賺了4000多元。加上村里合作社的補貼和土地流轉資金,實現(xiàn)脫貧沒有問題。
從侯家貞家里出來又來到張慶會家的木耳大棚。張慶會今年60歲,干不了重體力活就選擇了養(yǎng)木耳這個項目,現(xiàn)在養(yǎng)了8000組,一年能賺10000元。
另外村里還有腰葫蘆種植和節(jié)水灌溉零部件加工兩項扶貧產業(yè)。“我們今年第一次種腰葫蘆,因為沒有經驗,收益并不是很好。今年10月我到有中國葫蘆第一村之稱的聊城市堂邑鎮(zhèn)路莊村考察了一次,和他們建立了聯(lián)系,打算借鑒他們的經驗和技術,把侯家臺也打造成為葫蘆村,提高集體收入和貧困人口的收入。”侯學斌說。
在侯家臺村委辦公室旁邊,一片荒地正在整平,侯學斌介紹說,他們打算在這里建一座800平方米的大型加工車間,引進戶外家具編織項目,讓老百姓不出村就能上班,不但增加收入,集體經濟也能得到提升。
“發(fā)展集體經濟是大勢所趨,也是市委、市政府對我們這些村書記提出的新要求,沒有經濟實力,就很難發(fā)展村里的公益事業(yè),也就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,所以在我的計劃里,不但要實現(xiàn)全村人脫貧致富,還要把村集體的收入搞上去。”侯學斌語重心長地說。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