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30日早上7:30左右,鋼城區(qū)艾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張延國開著自己的私家車,來到離單位近10公里路程的羅漢峪村,與村“兩委”商定村莊道路拓寬硬化的問題。
商定好后,張延國剛準備開車離開,村支書亓仲峰緊跟著拉開了車門:“張書記,又得麻煩你當回司機了,俺想去街道辦點兒事。”張延國半開玩笑地打趣說:“自打公車改革以來,我沒有了司機,卻當上了司機。”
今年6月30日,我市封存了公車改革涉及的停駛?cè)∠囕v,作為艾山街道的“三把手”,張延國的車就在封存之列。
艾山街道每名街道干部要包2至3個村,張延國包了條件比較艱苦的羅漢峪、紙坊、青泥溝3個村。其中,羅漢峪、紙坊距單位10多公里,每天只有1班公交車。“按規(guī)定,我們每個月在村里的時間不少于10天,但街道上任務(wù)也很多,我們只能經(jīng)常在村里和街道辦之間來回跑。”為了方便工作,張延國“下村”就開自己的私家車。
“以前,一天可能跑五六個地點,剛沒了公車時,覺得確實不那么方便了。”剛開始,張延國覺得,自己開車真不方便,工作忙,一會兒一個電話,不接,怕耽誤工作;接,開著車還挺危險。不僅如此,3個月下來,張延國平均每個月的油費都要超過1200元,是補貼的2倍。
但是,幾次“意外”的經(jīng)歷,讓張延國改變了看法。有一次,他進村之后就把車放在了路邊,步行到了村民的田間地頭上。恰巧,由于村干部對部分村民亂種樹的問題處理不及時,村民們情緒很大,正議論紛紛。于是,張延國找到了村干部了解情況。“我找到這個村干部的時候,他還很吃驚,問我怎么知道這個事的。”由于處理及時,村民們的情緒得到了及時安撫,村里也更加和諧穩(wěn)定了。“以前,我坐的那輛車,一看車牌號就是公車。老百姓都認車牌,和咱說話就有顧慮、有距離,自打沒了公車,聽到了更多群眾的心里話。”現(xiàn)在,張延國入村就把車放下,然后到田間地頭跟老百姓拉呱聊天。
慢慢地,張延國度過了最初的不適應階段,他對車改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,“本次車改規(guī)定的范圍,不光包括咱這種基層公務(wù)員,大領(lǐng)導們也這樣。我看,改變公務(wù)員出行方式,說到根是一次干部觀念的徹底轉(zhuǎn)變,讓大家真正與老百姓的心貼在一起,是件得民心的大好事。”
青泥溝村有雙山河經(jīng)過,今年7月份,暴雨過后,村里有段路被淹沒了。發(fā)現(xiàn)險情后,村黨支部書記張應儉立即上報給張延國。早上7:00,張延國冒著大雨開車到現(xiàn)場檢查情況,指揮群眾加高了路邊路肩,并與交通部門聯(lián)系,將堵塞雨水的路邊護欄進行了疏通。“俺沒想到,張書記自己開車,還能到得這么及時。”張應儉說,“看到張書記自己開車來給我們處理險情,老百姓都很感動。”
現(xiàn)在,張延國依然經(jīng)常充當司機的角色,但他一點都不覺得“吃虧”。“公車僅僅是解決公務(wù)出行的一種工具,有沒有這個工具,公務(wù)人員都應該認真、勤懇地完成自己的任務(wù)。再說,咱是共產(chǎn)黨員,是領(lǐng)導干部,更是要講奉獻。”張延國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