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ber優(yōu)步今年二月份新推出的Logo設計招來大量噓聲,這個酷似某國有銀行標志的新設計讓大量設計師、用戶,包括筆者本人,都對Uber的設計理念和能力產生了懷疑,但是在“外表”設計已經不再是決勝因素的今天,從“功能即設計”的實用主義產品哲學的角度來看,Uber的的APP能夠在全球400個經濟、文化、語言、交通、支付環(huán)境大相徑庭的城市中順暢游走,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設計杰作!那么,Uber是如何做到的?
近日Uber產品設計總監(jiān)Ethan Eismann在悉尼的設計會議上接受媒體采訪時,表示Uber的核心設計理念是讓交通如行云流水,并透露了Uber產品設計上的一些秘訣。
產品要隨鄉(xiāng)入俗
雖然Uber是最國際化的APP之一,但“隨鄉(xiāng)入俗”卻是Uber的重要產品設計原則。以印度市場為例,Uber上線前就已經意識到印度的信用卡普及率過低將是個大麻煩,決定在幾個城市開始嘗試現(xiàn)金支付服務,這個決定對于Uber來說可不容易,要知道Uber可是“無現(xiàn)金”平臺,Uber最核心的產品功能就是乘客一鍵叫車,到地摔門就走。此外,在孟買這樣的城市,由于大量街道都沒有門牌號地址,Uber甚至為乘客叫車增加了街景拍照功能,方便乘客與司機溝通確認具體位置。
本地化的另外一個挑戰(zhàn)是如何讓APP像AK47步槍一樣,在極端惡劣的環(huán)境中也能不掉鏈子。例如,在一些3G、4G信號較弱,或者覆蓋不完善的地方,Uber的產品設計團隊需要確保即使APP離線一段時間也能準確運行。而對于移動數(shù)據(jù)資費較為敏感的發(fā)展中市場,Uber的團隊還需要對APP進行深度優(yōu)化,最大限度地減少數(shù)據(jù)流量下載。
設計師同時也是人類學家
Uber是一個全球化的產品,但是面對多元文化和經濟環(huán)境又要有本地化的適應能力,這對于產品設計團隊來說是一項難度極高的挑戰(zhàn)。
Uber設計總監(jiān)Eismann認為,Uber的設計師最終都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,他們不再是過去那些只會摳像素的鍵盤俠,他們需要進化成經濟學家、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。Uber的產品哲學是“求同存異”,在全球范圍不同市場中保持產品75%的用戶體驗和用戶預期是一致的,其余部分則針對本地市場進行定制。Uber的核心產品開發(fā)團隊在舊金山,但是在全球各城市都有本地化團隊,負責定制開發(fā),同時Uber還有專門的產品研究團隊游走于中國和東南亞等市場,調查最佳實踐和改進方法。
最后,Eismann透露了Uber的野心,他認為Uber將來會成為一款旅行助理APP,因為人們一下飛機就會打開Uber。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