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的6月1日,武漢楚魚王特色酒店管理公司董事長湯正友都習(xí)慣起個早床,看看初升的朝陽。這個習(xí)慣,湯正友持續(xù)了整整16年,只為紀念16年前的那個早晨,他擠坐在載滿鍋碗瓢盆、桌椅板凳的車上,經(jīng)過長江大橋,迎向初升的太陽,淚流滿面的時刻。
黃金地段店不旺
一杯小酒喝出轉(zhuǎn)機
湯正友投身餐飲行業(yè)的起點,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吉慶街。1997年,血氣方剛的他湊了30萬元,隨意盤下了一家空店,開起了“兄弟餐館”。
但很快,湯正友就嘗到了盲目開店的苦果。他原以為,繁華的吉慶街就是個“聚寶盆”,隨便把店開在哪個位置都賺錢。但店子開了半年,仍然門可羅雀。“地段不好,廚藝再好也沒啥用。”多年后,湯正友如是總結(jié)當(dāng)年的教訓(xùn)。吉慶街之所以出名,招牌就是民間藝人的表演,主要顧客就是外地游客群體。游客到此一游,圖的是氣氛,看的是熱鬧,并非沖著菜館的味道來的。
眼瞅著30多萬的投資就要打水漂,親戚朋友紛紛勸他改行。湯正友也想過關(guān)掉店子,但年輕的他骨子里卻不愿輕易認輸。一個偶然,讓他找到了“突圍”的方向……
一天晚上12點后,空空的店里來了一個胖的哥。反正也沒別的生意,湯正友和的哥一邊聊天一邊喝酒。胖的哥感嘆,“你的菜炒得這么好,為什么生意冷清?我們司機經(jīng)常吃夜宵的地方,生意很紅火啊。”湯正友靈光一閃,趁著酒興叫道:“今天這酒咱們就不喝了,你帶我去看看。”
那晚,胖的哥帶湯正友到了常青路上專做的士司機夜宵生意的夜市,菜式多樣,價格便宜,的哥們凌晨收班后喜歡去那里搭平伙(AA制),每人10元,幾十個菜隨意點。整個夜市燈火通明,人氣爆棚。湯正友激動萬分,關(guān)于餐館的未來,他似乎看到了希望。
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一杯酒無意間竟喝出了一個充滿傳奇創(chuàng)業(yè)故事的楚魚王。
定位準確贏口碑
做的士宵夜賺回第一桶金
從常青路回家后,湯正友一夜無眠,他反復(fù)思索:的士夜市這個模式可以借鑒,武昌有沒有這樣的市場呢?
湯正友自小在武昌長大,朋友多,環(huán)境熟悉,很快,他把目光瞄準了剛剛通車的楚雄大道,那里附近有個火車站。1998年6月1日凌晨4點,湯正友結(jié)束一天的營業(yè),打包整整兩車的家當(dāng),離開吉慶街“轉(zhuǎn)戰(zhàn)”雄楚大道選好的地方。小貨車經(jīng)過長江大橋時已是早晨5點,他看到朝陽升起的那一剎那,眼淚不禁淌下,壓抑很久的心情得到釋放。
再次創(chuàng)業(yè),湯正友定位準確,他主推梅菜扣肉、酸菜魚、番茄魚、肥腸魚、毛血旺、霸王鴨等美味平民菜,靠做的哥的夜宵生意,帶旺人氣,再拉動周邊的人來吃飯。很快,“兄弟餐館”一炮打響。“當(dāng)時生意太火了,一個晚上一百多桌,的哥們自己搬桌子、擺桌子,自己端菜,好像在自家吃飯一樣。一個是因為人手不夠,另一個是因為大家都蠻熟悉。”
有意思的是,“兄弟餐館”生意好了,還帶動了周圍4家洗車店的生意。在這里,湯正友賺到第一桶金。他的魚菜做得地道,分量足,一天能賣掉五六百斤草魚。的哥們都親切地叫湯正友“魚王”。“其實我還真不敢自稱魚王,都是顧客朋友們的過譽。”湯正友感觸地說,他一直感謝這些的哥的姐們,覺得是他們捧起了自己,捧起了楚魚王。
4年之后,湯正友再次轉(zhuǎn)型,從做夜市改做白天生意,“百姓人家”就此誕生。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