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9月27日,洋食網(yangshi.cn),中國品類最豐富的進口食品專賣網站,正式上線。
對于在商界摸爬滾打多年的吳江而言,盡管這已經是他第N次創(chuàng)業(yè),可卻是最令他興奮的一次。他覺得“在紅海中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片無比廣闊的藍海”。
接近5000個品種、源自140多個國家的進口食品,不僅打造洋食網線上專賣平臺,還要發(fā)展線下洋食網零售實體店。不到一年時間,從無到有。
吳江,一個地道的義烏商賈,如何能玩轉140個國家的進口食品O2O?
雞毛換糖
讓所有義烏人引以為傲的是一個詞——雞毛換糖。
雞毛換糖是什么?
在以前物資匱缺的年代,義烏小商販走南闖北、走街串巷,以糖、草紙等低廉物品,換取居民家中的雞毛等廢品以獲取微利。通過以貨易貨,聯(lián)通南北,這才有了今天聞名全國的義烏小商品批發(fā)市場。雞毛換糖是義烏商人的精魂。
就像海員的孩子向往大海,在充斥著“雞毛換糖”氛圍的商貿之都長大,吳江從小就萌生出創(chuàng)業(yè)理想。
大學畢業(yè),吳江從上;氐郊亦l(xiāng)開始人生第一次創(chuàng)業(yè),成為義烏最早從事進出口貿易的一批人。這次創(chuàng)業(yè)不僅為他掘到第一桶金,更是為如今創(chuàng)立洋食網,積攢下140多個國家的人脈資源。
為什么要做洋食網?
此前,吳江沒有進口食品貿易的經驗,之所以大膽涉水,源自一次朋友聚餐時的談話。
“娃哈哈最聰明的代理商都在做進口食品生意!”
2013年底,吳江在美國一位朋友家吃飯,這位朋友正是大名鼎鼎的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的助理。席間,朋友無意提及,目前娃哈哈華東區(qū)、華北區(qū)、華南區(qū)總代,這些最聰明的代理商都開始涉足進口食品生意。
言者無心,聽者有意。關于進口食品的話題觸動吳江的商業(yè)神經。
眾所周知,衣食住行四大塊消費市場無限廣大,可如今紅海一片,哪里還有商機?
發(fā)現(xiàn)新大陸,往往在拆掉思維里的墻之后。
進口服飾、進口汽車、海外旅行,衣食住行四塊領域內除了“食”之外,都已經完成全球商業(yè)化布局,而剩下來的“食”不正是商業(yè)全球化剩余的一片廣袤藍海?
接下來,吳江迅速組織團隊對國內進口食品市場進行調研,也正是通過調研,讓他下定創(chuàng)立洋食網的決心。
發(fā)現(xiàn)“風口”
通過調研,吳江發(fā)現(xiàn),國內進口食品市場相當不規(guī)范:
1.進口食品“身份”無法驗證
目前,市場上多數進口食品零售,都無法提供商品出入境檢驗、檢疫合格文件、海關通關證明文件、進口食品衛(wèi)生證書。有的銷售商甚至不知道,只有具備“進口食品衛(wèi)生證書”的進口食品,才是合格、并能進行銷售的產品。而進口食品如果無法準確驗證“身份”,一旦出現(xiàn)質量問題,找進口商或生產廠家維權就面臨很大難度。 2.產品標識不清,帶來安全隱患
市場上流通的包裝精美的進口食品,往往整個包裝都是外文,即使有中文標簽,上面所提供的信息都不完整。這給消費者挑選進口食品帶來很大的決策困難。
而有些進口食品,因為表明的食品成分不清,對于過敏體質人群和免疫力較低的兒童,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。
3、假冒偽劣產品橫行
許多山寨進口食品充斥市場,消費者難辨真假。目前市場上沒有中文標識食品的來源有兩種:一種是通過走私進入國內;另一種是假冒偽劣商品,是國內山寨廠或黑作坊生產。
面對沒有中文標簽的進口食品,消費者根本無法區(qū)分是否是正品。
不僅消費市場混亂,從賣方市場來看,也是一派野蠻生長。
許多進口零售店除了零售進口食品外,還有兼售進口奶粉、藥品等,而這些進口零售店的經營者在登記注冊時,所申請的經營范圍只是零售日用品、食品,部分進口零售店甚至沒有辦理《食品流通許可證》、《藥品經營許可證》。
商機往往隱藏在混亂之中。市場的野蠻發(fā)展在吳江看來便是機遇,通過互聯(lián)網模式改造進口食品零售模式,消除市場亂象。吳江覺得他找到了進口食品市場的“風口”。
新聞熱點
新聞爆料